浙江:上游叫新安江,中游称富春江,下游则叫钱塘江,由于江流曲折,古人便将其称为折江,又称浙江,这就是浙江省名字的由来。以境内钱塘江,旧称浙江得名。
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(长江南)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,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。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,曲折之意。浙江名字的由来(浙江为什么叫浙江)
元朝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,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亡宋,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,改名江浙行省。明朝浙江作为省名的开始,行政区域从此开始稳定少变。
一、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为“之”字形,江流曲折,古代称为“折江”、“之江”,后又称为“浙江”,省以江名,这就是“浙江”省名字的来历。
中国最美县,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,中国画城—杭州桐庐农家乐旅游(严州府),联系电话:15905813602或18058115736(微信同号),联系人:桐庐小方,上海地区汽车上门接送,包吃包住价格实惠。
二、浙江简介
浙江,简称“浙”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。省会杭州,位于中国东南沿海,浙江界于东经118°01'-123°10',北纬27°02'-31°11'之间,东临东海,南接福建,西与安徽、江西相连,北与上海、江苏接壤,浙江省总面积10.55万平方千米。
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地形复杂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。地跨钱塘江、瓯江、灵江、苕溪、甬江、飞云江、鳌江、曹娥江八大水系,由平原、丘陵、盆地、山地、岛屿构成。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,属季风性湿润气候。
浙江的历史沿革
一、唐代
唐朝开始浙江名称开始出现,唐朝浙江属江南道/江南东道,乾元元年江南东道分拆,分属浙江西道,浙江东道,分为11个州(郡)。
二、五代十国
浙江属吴越国,设11州、1军、63县。
三、宋代
北宋时期,属于属两浙路,设11州、府;南宋时期,分属两浙东路、两浙西路,临安为都。
四、元代
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,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亡宋,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,改名江浙行省。
五、明清
清代设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,行政区域从此开始稳定少变。清代设浙江省,辖有11府(地区)、63县(州、厅)。
浙江,面积仅仅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,6千万左右的人口,然而只要一提起中国的经济大省,大家映入脑海的肯定有浙江省的一席之地,这里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,有以“温州模式”闻名全国的温州经济,温州人还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;有经济重镇宁波;有全国的小商品市场义乌。全国百强县浙江占了近四分之一,这里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之一。浙江名字的由来(浙江为什么叫浙江)
浙江有哪些知名的企业:浙江的省会是杭州,有阿里巴巴,网易,吉利控股,哇哈哈,奥克斯、雅格尔、纳爱斯、杉杉集团,恒逸集团、青山控股、传化集团、万向集团,、德力西集团、海康威视,正泰股份、恒生电子、广厦控股、横店集团、均胜电子、三花控股、华立集团等知名企业。
浙江,古称“折江”,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弯曲如“之”字而得名。它是海内外闻名的文物荟萃之邦,景点集中之地,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(西湖、富春江--新安江--千岛湖、莫干山、嵊泗列岛、普陀山、溪口--雪窦山、天台山、雁荡山、楠溪江、仙都、北山--双龙)11处,数量居全国之最。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马家浜文化、良渚文化在浙江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使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浙江/名字的由来/为什么叫浙江/严州府/在哪里/怎么消失了
浙江十一府有哪些(严州府在哪里)
我们都知道,华夏文明的核心在黄河流域,也就是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。而浙江的地理位置则更加偏向于我国的东南,而且是沿海地区。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,使得早期的浙江长期游离于华夏的核心文明之外,被称为蛮夷之地。
比如说,春秋时期版图在浙江的吴国和越国,虽然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,哪怕都曾经是“五霸之一”,但却始终难以被中原地区的诸侯所认同。
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,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,而此时的浙江地区则被会稽郡、鄣郡、闽中郡所分别管辖。
自此之后,浙江开始有了一系列不同的行政区划,比如:会稽郡、丹阳郡、吴郡等等,玩过《三国志》游戏的朋友想必对这些称谓不会陌生。
但是我们会发现,在这些称谓当中既没有“浙”,也没有“江”,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,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有一个“浙江”的整体概念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时间来到了唐朝。此时经历了东晋的“衣冠南渡”之后,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当时的浙江地区已经逐步赶上了中原的发达地区。
唐朝立国之后将华夏的行政区划被分为了全国分为“十道”,浙江地区则属于江南道;后来江南道被拆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、黔中道,此时的浙江被划归为江南东道。接下来朝廷又对江南东道进行再次拆分,成为了浙江东道、浙江西道和福建道。
这个时候,“浙江”这个名词算是第一次正式见于历史的记载了。但是,此时的浙江被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分别管辖,只不过此时的“浙江”二字远不如后世那般深入人心。浙江名字的由来(浙江为什么叫浙江)
接下来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,由于北方战乱的关系,使得中原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向江南的大迁移。这一次人口南迁更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,使得江南的富庶程度开始超过我国的北方。这也使得浙江一带逐渐成为了华夏王朝最为富庶之地。故而到了后世有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的谚语,由此可见其农业的发达程度。
而唐朝灭亡之后,又进入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。但是浙江却非常幸运的属于吴越国政权所管辖,由于其政权的内敛与割据的状态,使得吴越地区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事。这样一来,浙江地区不仅没有遭遇到重大的破坏,反而在吴越政权的悉心经营之下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!
吴越王钱镠在治理浙江的时候,对于水利建设非常的重视。尤其是浙江地区入海口的特殊性,导致每年因为潮汐而导致洪水泛滥,钱镠让人以竹笼填塞石头沉入海中,堆砌成大石塘,塘外再打下木桩,建成了号称“八百年不倒”的捍海石塘,浙江两岸从此不再受潮汐之灾。因此这石塘,民间就称之为“钱塘”。这次成功的治理不仅留下了“钱王射潮”的神话,而再延伸一步,从此处入海的江流便得名钱塘江!
而钱塘江在得名之前便称为浙江!
浙江/名字的由来/为什么叫浙江/严州府/在哪里/怎么消失了
由于钱镠的治理,钱塘江不仅不再为害,反而因为其曲折的流向而为浙江地区带来粮食灌溉、水路运输等一系列的发展便利,故而在浙江地区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。历经两宋时期的发展,使得浙江地区几乎达到了富甲天下的地步。在南宋,更是直接把国都设在临安,也就是今天的杭州,紧邻钱塘江边。
到了这个时候,钱塘江在浙江一带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而后来蒙古攻灭南宋,大元朝立国之后,设立了“江浙行省”,而到了明朝便正式以钱塘江的原名“浙江”设立了“浙江省”。
到了这个时候,“浙江”二字才算是真正的深入人心,而浙江的行政地域也基本稳定下来,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浙江省,位于我国华东沿海、长江三角洲南翼,省会为杭州市,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而得名,并因此简称“浙”。浙江历史悠久,自古为鱼米之乡、山水江南,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历代名人、才子辈出,又有“丝绸之府”“文化之邦”的美誉。
浙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春秋战国属吴、越,秦时为三十六郡之会稽郡,唐朝时所设之江南东道、两浙道为浙江省级建制的雏形,南宋时以临安为行在,这是我国历史上浙江政治地位最高的时期。元朝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,但当时浙江并未单独设省,而是隶属于江浙行省,明朝时才单设浙江承宣布政使司,浙江省域自此基本定型。
明朝初期,浙江政区变化较为频繁,公元1366年朱元璋改杭州路为杭州府,并于杭州设浙江行中书省,1367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、方国珍割据势力,1368年大明建立,1376年浙江行省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,1381年湖州、嘉兴两府来属后浙江政区才基本稳定。
1381年以后,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区及建制非常稳定,到明末时仍辖十一个府,共有十一府、一州(散州)及七十五县,这十一府分别为杭州府、嘉兴府、湖州府、绍兴府、宁波府、严州府、衢州府、处州府、台州府、温州府及金华府,其中杭州府、嘉兴府、湖州府被称为下三府,东南八府则为上八府。浙江名字的由来(浙江为什么叫浙江)
府,我国古代行政区划,唐宋及明清时期均为二级行政区,但唐朝时期府很少,仅在国都、陪都及重要的州设府,名义上府、州平级但实际府的地位较州要高,宋朝时期府渐多,但数量仍非常稀少,甚至有的“路”(宋朝的“省”)到南宋末仍仅辖州,可以说唐宋时期的“府”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城市。
到了明朝,府开始广泛作为二级政区,府辖散州及县,府治所在称“附郭”“首县”,由“首县”之名可以看出府治所在之县一般为一个,但浙江十一个府中有四个府各位特殊,各有两个附郭县,这四个府就是下三府之杭州府、嘉兴府、湖州府及上八府之绍兴府。
杭州府,元末(1366年)朱元璋改杭州路而来,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衙门驻地,以钱塘、仁和两县为倚郭,到明末共辖钱塘、仁和、临安、余杭、於潜、新城、昌化、富阳、海宁等九县。
嘉兴府,元末(1366年)改嘉兴路而来,最初以嘉兴县为倚郭,明中期析嘉兴县置秀水县,两县同城均为倚郭县,到明末嘉兴府共辖嘉兴、秀水、嘉善、崇德、海盐、桐乡、平湖等七县。
湖州府元时为湖州路,与嘉兴同时改路为府,以乌程、归安两县为倚郭,到明末直辖乌程、归安、德清、武康及安吉州(领本辖及孝丰县)共1州5县,是明朝时期浙江唯一领州的府。
1366年,朱元璋改绍兴路为绍兴府,绍兴府以山阴、会稽两县为倚郭,到明末辖山阴、会稽、萧山、诸暨、余姚、新昌、上虞及嵊县,共八县。
杭州、绍兴、湖州、嘉兴四地均为典型的“江南水乡”“鱼米之乡”,不仅人口众多、物产丰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、才子辈出,可能这就是有两个附郭县的重要原因。到了清朝时期,浙江仍辖十一府,现在则有十一地级市,清朝十一府均承袭自明朝,现在则多了舟山少了严州府。
浙江千年古镇—严州府(首府所在地)—梅城镇
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坐落在浙西山区,位于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处,北枕乌龙山,南临三江口。建德梅城是一座千年古镇,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。
梅花城,简称梅城,原是睦州 严州府城的雅称,1938年,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。
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,最流行的当推民国 建德县志 上的一段叙述: 建德城即严州城,俗称梅花城,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
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,为李文忠所建。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,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,据民国县志记载,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,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,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 ,所以这一带有“天下梅花两朵半”的俗谚。但是县志主编王韧认为,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,所以还是不能作为依据,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。著名学者戴不凡先生则力主,仿南北二京说,他在《梅城漫话》一文写道:跑过不少国内古代名城,留心观察过,雉堞成梅花形的,除南京、北京外,我所亲眼见的,的确只有建德这半座,缺正北及东北角。戴不凡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,认为梅花形雉堞是为明代皇帝的一个宠妃而建的,这个宠妃是严州人,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,后来,她不辛短命死矣,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。
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
相传严子陵是梅福之婿,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 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 元方道睿 思台文集 序: 吾郡山水闻天下,以严名州,子陵高节故也 民间有严子陵造梅花城的传说 为了纪念梅严两人,所以严州城又名梅花城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建德特有的梅花“建德山梅”而得名。建德山梅生长在高山之上,冷坞之中,不畏寒湿,花开五瓣,花朵洁白而芬芳,盛开于春未夏初,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
梅城历史悠久,作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,悠久的历史,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文化遗存,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,也吸引了许多人试图解开梅花城的由来之谜。
严州府和徽州府怎么消失的(严州府在现在的哪里)
提到徽州,人们总会报以惋惜之情。其实在浙江,也有一个与之同病相怜的地方,那就是严州。
恰巧不巧的是,严州府以西就是徽州府,两者以著名的白际山为界。
说起来,浙江算得上是最“稳定”的省份之一,从五代十国开始,行政区划就趋于稳定。到了明清时期,浙江的辖区和现在完全一致,甚至连地级行政区都相差无几。
后来,处州改称丽水,虽然名字已经消失,但辖区依然维持不变。1987年1月,舟山正式从宁波分家,成为浙江最“年轻”的地级市。
也就是说,除了严州府外,其余10府依旧还在,再加上舟山,同样维持着11市的格局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严州府为何会凭空“消失”呢?浙江/名字的由来/为什么叫浙江/严州府/在哪里/怎么消失了
严州府原下辖淳安、建德、桐庐、分水、寿昌、遂安六县,总面积8596平方公里,可以在浙江排到第七位。
1949年5月,建德、寿昌、桐庐、分水、淳安、遂安相继解放,于建德设第四专区,10月改称建德专区,尽管严州之名已经不复存在,但辖区并未发生变化。
之后,建德专区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:1950年3月先是撤销,建德、寿昌、淳安、遂安4县改属金华专区,桐庐、分水两县改属临安专区;1955年3月复设,辖建德、寿昌、淳安、遂安、桐庐、分水、富阳、新登、於潜、昌化、开化11县;1959年2月再次撤销,建德、淳安、桐庐、开化4县划属金华专区,昌化、临安2县划属嘉兴专区。(严州府在哪里)
1960年5月,桐庐改属杭州;1963年,淳安改属杭州;1963年5月16日,建德改属杭州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58年10月,遂安并入淳安;1958年11月21日,寿昌并入建德,分水并入桐庐。
换言之,原严州府所辖的六县变成了如今的桐庐、淳安、建德,并且全部并入了杭州。
严州文化或许无法跟徽文化相媲美,却也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介于吴文化、越文化、徽文化之间,严州史学、严州诗学、严州理学、严州刻本学、严州道学、严州佛学、严州文学、严州方言学共同形成了“严州学”,自成一格,极富特色。
浙江名字的由来(浙江为什么叫浙江)浙江/名字的由来/为什么叫浙江/严州府/在哪里/怎么消失了